【组织观察者网 韩京飞】
“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比中国大,加拿大的国土面积也比中国大。但这两个国家从来没有经历过我们中国‘文明国家’意义上的一体化进程。前苏联当时有过创建“苏维埃民族”的企图,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烟消云散,各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共和国很快就独立了。坦白说,如果不是普京上台,俄罗斯继续崩溃本来是可以逆转的国家的崛起征战世界下载,但是按照西方模式,那对不起,俄罗斯会继续解体。所以俄罗斯人在这一点上还是尊重普京的。”
“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国土面积实际上只有中国的1/3,其领土内的一体化程度远不及中国,许多地方的叛乱势力还远未平息。种姓制度也是一个大问题,阻碍了印度的人口流动和社会活力。”
2月25日,《这就是中国》第七期播出。在本期节目中,张薇薇教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作为“文明国度”的四大特点。
观察者网现为读者整理演讲内容。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华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和复兴的时代。我想只有“文明国家”才能实现这种繁荣与复兴。
40年来,中西文化近距离、大规模的相遇,不仅没有让大多数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反而促进了他们新的文化自觉。虽然崇洋媚外的思潮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大势正在形成,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因为这是国家全面对外开放和崛起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文化自觉。这和以前的文化自觉不完全一样。它正处于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正是在广泛接触外界、广泛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意识。这个意义非凡。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文明国家”的主要特征。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提“文明国家”这个概念?我说,很简单。首先,我个人认为它确实揭示了中国崛起的逻辑。
这就是我在最后一期节目中提到的。从历史上看,中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这种领先地位是有原因的。落后之后,现在赶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国家的崛起征战世界下载,这是有原因的。前因后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揭示这个逻辑。
在第二点,我阐述了一个简单但重要的事实,即中国是一个连续的文明古国和一个超大的现代国家的结合体。
第三条我觉得特别重要: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的话语要有点“格调”。你是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所以你说话要有底气。
所以我想如果这个文明融合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古今中外,一定是非常强大的东西。我想起不久前习主席在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讲话。他说:历经无数风风雨雨,大海依旧!5000多年风雨兼程,中国还在!面向未来,中国永远在!
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中国做的事不需要西方的认可。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文明国家”的四大特征,我称之为“四超”。“四个超”是“超多人口、超广域、超悠久历史传统、超丰富文化底蕴”。我认为这是中国崛起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下面我一一介绍。
一是“超大人口规模”。我们有时习惯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仔细想想,这不是“平均多”,这是“超多”。
我们每年都有春运,春节大家都要回家。春运现在基本上是30亿人,一个月之内都要上路。这意味着什么?就是把北美、南美、欧洲、俄罗斯、日本、非洲的人口加起来,不到一个月就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人口多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大的机遇。今天做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是中国最大的,那么你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诚然,海阔天空鱼跃,天高鸟飞,什么奇迹都能创造。
一个欧洲国家的平均人口约为 1400 万。那么中国的人口大概相当于100个普通欧洲国家的总和,就是这样一个规模。
相比之下,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人口,但印度在其历史上从未经历过像中华民族这样漫长的人口融合过程。印度庞大的人口与中国人的高度文化同质性相去甚远。他们没有相同的语言、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是我们无法比拟的。我们比现在更有凝聚力。
印度历史上也有自己的古哈拉巴文明,只是后来中断了。而且后来印度历史不断动荡,比较长的统一时期是从19世纪开始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所以外来英语成了今天的主要官方语言。今天,真正会说英语、懂英语、掌握英语的人,实际上还不到印度人口的10%。
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文明)主要城市:哈拉帕()、拉杰加希()、卡利班甘()、摩亨佐-达罗(-Daro)和多拉维拉(Dora Vela)(图片来自中国考古网)
整个西方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所以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特别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受过教育、受过训练的人是我们“文明国家”最大的财富。
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每年培训的工程师数量超过美国、欧洲、日本的总和。中国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中国制造业、电子商务、国内外旅游、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物流业、城镇化、高铁、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实都体现了这一点。规模效应。
从广义上讲,由于人口效应,中国一旦改变自己,往往会产生改变世界的效应,甚至引领世界的发展,导致相关标准和规则发生变化。
比如现在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中国的人口和教育水平意味着我们的大数据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有句话说,工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是石油,信息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是大数据。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中国的移动支付现在是美国的70多倍。中国人也用微信,所以中国人每天创造的大数据,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厚度,都是美国等国家无法比拟的。
这对5G、云计算、人工智能是利好,对新一代新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又意味着什么?为这个行业建立标准对许多未来世界意味着什么?对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影响意味着什么?我引用这句话:“你明白了!”
二是“超广域”。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域,也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我称之为“百国之和”,就是百国逐渐融合。
2009年11月5日,两名身着苏式制服的俄罗斯士兵在红场等待参加阅兵式。红场,一个拥有500年历史的古老广场,见证了“红色苏联”的诞生与衰落,俄罗斯的奋斗与复兴。
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其国土面积实际上只有中国的1/3,而且其境内的一体化程度远不如中国,很多地方的叛军也远不及中国。从服从。种姓制度也是一个大问题,阻碍了印度的人口流动和社会活力。
中国学者钱穆曾将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后来的古罗马相提并论。他说,古希腊“有民无国”,古罗马有国无民,古中国有国有民。. 古希腊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大量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城邦组成。有的几千人算一个城邦,有的有几十万人。坦率地说,比中国秦汉时期任何一个郡县的人口规模都要小。而且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中央政府。
“罗马好比屋子里挂一盏巨灯,照四壁;秦汉时,满屋挂灯,互相辉映;于是罗马砸了巨灯,整个屋子都亮了。”黑暗。在秦汉,没有光。坏光永不熄灭,所以罗马民族闪耀一时,而中国文化闪耀千古。” (钱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史纲要》)
罗马帝国是“一个没有人民的国家”。帝国常年征战,最强大的时候,疆域超过350万平方公里,堪比中国的西汉王朝。然而,在国家治理方面,古罗马从未像秦汉时期那样形成内部人口整合。当时中国已经有了户籍制度、地县制度、户籍制度等等。然而,罗马帝国最终因经济衰退、政治动荡和日耳曼游牧野蛮人的入侵而分崩离析、灭亡。
此后,东罗马帝国被普遍认为不是欧洲国家。罗马帝国解体后,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进入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一般认为,直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欧洲才开始摆脱漫长的“黑暗期”。
中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为维护中国统一奠定了文化政治基础。中国虽然从那以后经历了很多分裂,但历代政治的主流总是寻求统一,几乎所有历代的政治制度都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正如毛泽东所说,“秦政制,必行百代。” 中国“大一统”的传统自秦统一以来就一直传承至今。
辽阔统一的版图使中国获得了大多数国家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和战略纵深。中国有强大的中央政府和强大的国防力量,使我们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挨打”问题。中国可以在超大规模版图上进行战略布局,可以实现“西气东输”,可以实现高铁“八纵八横”等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现代化工程。
八纵八横
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产业升级往往意味着产业向国外转移,而中国则可以在国内实现产业的大规模梯度转移。一般制造业可以从发达部门转移到新兴部门,但它仍然留在中国。这延长了中国制造业的生命周期。
“文明国家”形成的地缘优势,也让我们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地源辐射力。中国的开放政策非常精彩,从沿海开放,到沿江开放,再到沿边开放,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把中国的边境省份变成了边疆开放的。特别是欧亚铁路建设,包括渝新欧铁路、连云港、义乌至欧洲的铁路,以及在建的云南至东南亚铁路通道,将全中国与中亚、俄罗斯、欧洲、东南亚连接起来。国家是连在一起的。中国的地理优势是日本无法比拟的,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央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觉得其实跟中国的体量有关系。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大的人口,有中央政府,也有地方政府。有经济学家说,中国县级政府之间的良性竞争是中国崛起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幅员辽阔,其实是一个“大陆”的概念。飞机飞了三个多小时,还在自己的国家。在欧洲这么久,我肯定去过十几个国家。但你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去另一个地方,还在中国还能说中文、吃中国菜、享受丰富的中国文化,这实属难得。
我经常讲这样一个观点,一旦你能克服两个“超级”人口和地理带来的挑战,你创造的一定是世界奇迹。
比如,为什么我们的高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好的?很简单,因为首先你要有能力应对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春节期间大约有30亿人出行,你要用最短的时间把最多的人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
那你看,如果实现了这个突破,克服了人口和地理的挑战,那意味着什么?你的高铁技术要能适应东北多年冻土、江南密布的河网、云贵高原。如果这些条件都能适应,那你的技术肯定比其他国家更完备。因此,一般国家无法比拟,我们确实领先。
第三,我要讲“超悠久的历史传统”。五千年的绵延历史,使中国在人类知识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传统。我们在政治、哲学、宗教、语言、教育、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建筑、军事、体育、医学、饮食等方面都有自己深刻而自成一体的东西。、内生性、独创性、延续性,都是其他民族或文化难以企及的。
例如,由于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环境复杂等因素,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国传统。一是我多次讲过的以人为本,“民为立国之本,本固则国家安”;我们相信“民以食为天”;我们信奉“治国先治官”;”;我们常说“丞相必从国,将军必从军”等观念,都是我们传统智慧的一部分。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中国古代,也已经形成了许多中国特有的治国传统。比如,领导要带头表率,政治组织要有能力组织大型治水工程。秦始皇一统中国,甚至开创了超大国治理制度安排的先河。
今天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其实与中国传统中崇尚平等的重要基因是分不开的。
比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就破坏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土地垄断,提倡土地的自由流转,这也导致了一些土地兼并和贫富两极分化。所以,在历史上,我们朝廷很多都是采用“常仓”的方式储存粮食以备短缺,同时也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粮食供应,稳定物价。粮价低进,粮价高减价卖出,避免“贱粮伤农”。
中国这些制度安排的背后是一种平等精神。这虽然不完全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平等观,但确实为中国接受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群众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中国人拥抱具有传统基因的社会主义。
最后,我想谈谈“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几千年的绵延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在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波澜壮阔、源源不断的丰富文化成果。这些成就包括中国人提倡的“天人合一”,整体主义,包括儒、释、道相辅相成,儒释墨并存。这对当今宗教冲突和对抗的世界仍有借鉴意义。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意味着中国具有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文化包容性。仅在中国就有数以万计的方言。北京人、广东人、上海人,其实在很多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与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的差别不亚于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56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但是,在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框架内,这些差异相得益彰,相得益彰,不失为一种异彩。
当今横贯华夏大地的最现代化的高铁,背后其实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记忆;我们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线性大型工程,从长城到大运河,都是这样的例子。
而且我发现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的网民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我看到有人把中国的高铁地图和火车地图做成和地铁地图一样,各种生动的语言,说你早上在上海吃煎包,晚上在云南吃花煎饼,还有很快。
我觉得这条“八纵八横”的高铁,不仅给国人带来了方便,也启发了过去的各种文化积淀。作为一个“文明国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最丰富的人文景观,当然还有最美味的中华美食。
总之,延续五千年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我们首先要尊重它。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文明古国。它虽古老,但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她今天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一些简单的西方词语所能形容的。他们说的是“先进”与“落后”、“民主”与“专制”、“高人权”与“低人权”。这种过于简单粗暴的概念无法描述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内涵比这些概念丰富一千倍、万倍。
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拿这种所谓的西方现代性标准随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是要慎重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性分析。这些文明因素和文明事物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成就和辉煌,且看它们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将具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文明国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百国之和”,是数百个“国家”逐渐融合的结果。在中国模式的指引下,中国“文明国度”的四个“超”:人口、土地、历史、文化,是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
但另一方面,如果放弃中国的道路和中国的模式,照搬西方的模式,那我觉得中国自己的“文明国家”那么多的优点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成为最大的缺点. 结果,“百国之和”变成了“百国之分”,强调共识的政治将变成强调对抗的政治。“百国”的人口,将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文化将成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大规模冲突的根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的崛起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自己、对于整个世界、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为此,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信心满满。(结束)
【1月7日起,思想政治类节目《这就是中国》每周一21:30在东方卫视播出。在每一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维教授都将结合自身经验,从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系统阐述中国模式的优势和先进性。】